姓氏的产生
“姓氏”,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中解释为:“表明家族的字”。其实,“姓”与“氏”的内涵是有区别的。“姓”字的本意是女人生的子女,也就是说,在原始社会,姓是随母亲的,所以,中国许多古姓大多是从“女”部的,如:姜、姚、姒、姬、娲、婢、妊、妃、好、赢等等。
现在我们常说的“姓氏”,其实就是指“姓”。然而在秦汉以前,“姓”和“氏”并不是一个概念,“姓”早于“氏”出现。“姓”是从居住的村落,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。而“氏”则是逐渐向父系社会转变时出现的,是从君主所封的地、所赐的爵位、所任的官职,或者帝王、大臣,贵族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追加的谥号而来。所以,贵族有姓、有名、也有氏;而普通的平民有姓、有名,却没有氏。
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“姓”和“氏”才合二为一。到了西汉时期,“姓”和“氏”彻底变成了一个整体,同我们现在的姓氏概念是一样的了。
姓氏由来
中国的姓名由来已古,在远古时期创立姓氏的主导思想是以母系为起源,以女姓为核心,在许多有关姓氏的传说中和一些姓氏的用字方面考证,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基本的意识。
文字的创立是前人经验和智慧的结晶,也是人类步入文明的标志。对于“姓”、“名”等字的原始意,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。据汉代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说“姓”人所生也,从“女”、“生”这是对“姓”的产生的阐释.前一句说姓是与“生”俱来的,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“姓”.姓是什么呢?,后一句作了解答,“姓”这个学是由“女”与“生”两部份构成的.这里的“女”即“母”,“女”、“生”就是生母.人的命是“生母”带来的,而人的“姓”也是要从“生母”,即生母姓什么,子女就是姓什么.所以,姓名学的研究者则一至认为华夏之“姓”产生于远古的母系族公社的时期.“姓”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.那时同一个生母的几代子孙生活在一起,由这个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氏族.“氏族”这个名称是后人命定的,氏者姓,族即本族,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。
由此可推出,华夏人的姓名,在文字创立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,而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四千余年.文字产生之后,姓名才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。远古时期传说中的古盘,女娲、伏羲、神农、黄帝、炎帝等这些开天辟地的创世巨人,他们的名字早在文字创立之前就流传在民间,只是到了文字产生之后,这些传说才被后人整理出来,记录下来。
据考证,在我国古代先有姓氏,而后有名.姓氏是指姓与氏的合称.据《左传.隐公八年》:无子建德,因生已见易姓,胙之土而命之氏.《通志.氏族略序》:三代之前姓氏全而为二,男子称氏,女人称姓,氏可以别贵贱,贵者有氏,贱者有名无氏。姓可以别婚姻,故有同姓、异姓、庶姓之别,氏同姓不同者,婚姻可通;姓同氏不同者,婚姻不可通.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。据统计,我国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就有5660个,其中单姓的3484个,复姓的2030个,三字姓146个.当然这里还不包括四字姓五字姓和没有上书的姓,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、蒙古、满族人译改的姓。
姓名的数理对人的健康影响较大。姓名数理与健康的内在关系,主要通过天格、地格、人格三者之间相生相克而表现。
姓氏的出现究竟有什么意义
今天我们遇到同姓的人,常爱说“五百年前是一家”。“姓”在早期的确是区别血缘亲族的重要依据。在婚姻方面,“氏”同“姓”不同者,可通婚姻。如春秋时齐国的栾氏姓姜,晋国的栾氏姓恒,就可以通婚。“姓”同“氏”不同者,不可以通婚。那个时期虽然女权已逐渐衰退,但女子的姓,依然是区别血缘亲族的重要依据,女子的姓比名更重要,人们往往在待嫁的女孩子姓前面加上排行,以区别她们。比如说,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孟姜女,其实并不是姓孟,而是姓姜,孟是她的排名,在古代,一般给一个家庭里子女长幼排行的次序是孟(伯)、仲、叔、季,即老大、老二、老三、老四,孟姜女,就是姜家的大女儿。
古人这样做的原因,是由于他们很早就发现了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。在当时,姓氏的出现有效地遏制了近亲通婚,对于人类体质和智力的进化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当然,姓氏演变到现代,随着人口的增加,同姓也不一定就意味着有血缘关系,所以,这层意义已经逐渐淡化了。
|